建立中新图片网,总社只提供工作场所,资金、设备,以及其余编辑人员都由网站自己解决。首先要筹集资金。这时刚好有一位美籍华人准备在美国建立一个介绍中国的网站◆■■,需要大量有关中国的图片◆◆。我们便与其交涉并达成协议,由中新图片网向他们提供1万张数据化的图片,他们则付给图片网5万美元图片使用费◆◆★■。交易成功,这笔款项便解决了中新图片网启动时,购置设备、设计页面、开通线路★◆★◆■■、上网发布等等所需的费用。几位刚聘来的编辑,加班加点,赶着扫描合作方提出需要的1万张图片■◆★■■■。
创建中新网,首先要有人。我先找来李新洲和张明新◆★■★■,他们有在香港分社建网站的经验;再找到人事处新上岗的赵强,因为我听说他对互联网很有兴趣,自己在作网页;然后从总编室发稿人员中找来叶晨和崔思恩,加上我共6人,便开始了筹建中新网的工作:李新洲负责注册域名和解决上网通道等技术问题,张明新负责上网稿件的选用和编辑,赵强负责网页设计和制作,叶晨负责设备管理和稿件上传◆■★,小崔负责页面更新和日常事务。因为我还是摄影部主任■★◆★,在网站建设中只是起协调作用。
1999年,正值建国50年大庆。我在摄影部要主持和策划一系列的图片报道任务,对中新网的工作便难以分身顾及。这时★■■★■★,社领导决定将中新网设为单独的部门,并从总编室调来孙永良主持中新网的工作。此后★★,中新网的人员得到充实,上网页面内容也发生根本性变化,尤其通过与新浪、雅虎等门户网站的合作,发挥中新社的资源优势,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中新网走向健康成长和不断壮大■■◆■。2000年1月★◆,中国新闻网被评为全国新闻网站“十佳”之一★◆◆◆◆★。
1998年初,新任国务院侨办主任郭东坡向全球华侨华人发表新年贺辞,“《华声报》电子版”即时上网发布,大受领导好评。该网站访问户也越来越多,影响力大增,成为颇有名气的国内新闻网站★■◆★。
中新社领导感受到这方面的压力,便提出要在北京建立中新社的网站★■。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设网站的技术方案◆■★◆■★,并根据国内外建设相当规模的网站,一般需投资数千万至上亿元的经验◆■,估计建设中新网至少要投资千万元以上。但是◆■■★★◆,这远超出了中新社当时所能及的财力,社领导一时难以决断。
2000年八九月间◆◆,我所任职的摄影部主任即将卸任交班■■★◆。根据我在摄影部建设图片数据库的经验和不断增进对互联网的了解,便向社领导写了一个关于创建“中国新闻图片网★■■◆■”的报告。我认为,中新社拥有数十万张已数据化的图片资料,本社的摄影记者和相关的摄影师每日提供大量的新闻照片,建立中国新闻图片网,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不但可以扩大中新社在国内外的影响,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功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建设新闻网站面临的最大资金压力是上网通道和设备的投入。理想的方案是建立专用的高速(光纤)通讯线路和专用的网络服务器。这样不单要有较大的一次性投资,还要承担大笔的日常开支。在中新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一个最小的投入方案:在北京电信局租用服务器磁盘空间和共享通讯带宽。这只是一个苟且的办法■■★■◆,但可实现网站的启动◆■。我们相信:只要能把小孩生下来,他就会长大的。中新网启动时大约只花了80多万元。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约在五六月间,副总编蔺安稳找到我,说是因为我在摄影部有建立图片数据库的经验,社领导便提议由我牵头研究如何尽快在北京把中新网建起来◆★★■。我对互联网并不熟悉■◆■■★,只觉得此事要紧,便应承下来★■■。我先去华声报社拜访有办网站成功经验的高钢和邓欣欣■★★◆,再找到曾在香港分社建网站刚调回总社的李新洲和张明新了解有关情况,还到了当时较有影响的四通利方(新浪网的前身)、瀛海威等网站进行讨教,并到北京电信局商谈有关网站的传输设备问题★★■■■★。
2000年年底,图片网的创建工作基本完成。经过上网调试后◆★★,2001年1月1日,中国新闻图片网正式上网发布。当年图片网便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效益,不但解决了网站的日常开支,还开始向总社财务上交了部分经营收入。这种投入少◆◆★◆◆■、收益快的新闻网站,是难得见到的。
1995年,中新社香港分社提出要利用新出现的互联网技术来改造对外供稿系统,便注册了“”域名,并开始建立■◆★“中国新闻网站”■★◆◆■★。据了解,这是亚洲中文传媒最早上网的新闻网站之一■■★★■★。我当时在香港分社摄影部工作,为了改进图片对外供稿渠道,便十分关注技术部李新洲等同事正在进行的上网工程。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筹建中新网开始时★■★,连工作地点也没有◆★■◆。后来找到中新社八楼半一个堆着广播和电影设备的小房间(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打扫清理后,摆上几张桌子,放上几台电脑★◆◆■■■,就成为中新网的开工场所。
1997年,与中新社同属侨务系统的《华声月刊》◆★◆◆,通过互联网开拓新的传播领域,4月申请了“”域名◆★◆★,5月以◆★“《华声报》电子版”之名上网。得力于了解国外新闻传播动向的总编高钢和邓欣欣等编辑的开创性工作,该网站出手不凡,面目一新,并由仅转载《华声月刊》版面内容,进而扩展到随时发布新闻信息★★■◆◆。
1998年11月,在北京创建中新网的准备工作全部到位■◆■■,12月开始制作页面,试验上网◆■■★★◆。经过一番测试和调整,社领导几次审定,1999年1月1日■◆◆,以“★◆★◆■”为域名在北京注册的中国新闻网正式上网发布。中新网一出现便引起国际传媒和国内外网民的关注。
经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当年我就从中新社退休了。中新社的两个网站在创建时我都参与其中★◆◆■★,但也仅是过客和旁观者。这两个网站所取得的成效,主要依靠在岗同仁们的勤奋努力和创造性工作。
一个多月后,我向社领导谈了两点意见■★★■◆■:一是中新社拥有国内外分社和众多采编人员,办新闻网站具有很大的新闻信息资源优势,这是华声报网站和四通利方、赢海威等门户网站都不可比拟的。中新网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并利用这个优势扩展中新社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二是办新闻网站需要较大的投资◆■★■★,中新社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滚动式发展方案■◆★,初期少投入,由小至大◆★◆■■■,由简到全,逐步发展。我们估计,网站建设初期投入200万元左右便可启动。社领导认可了我的意见,并经研究后正式批准在北京创建中新网的工作■■■◆■★。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1996年初★★★★◆■,在中新社年度工作会议上,香港分社王瑾希社长汇报建立新闻网站一事。一些社领导表示不赞同此事■◆◆★,认为将新闻信息发布上网◆◆★★,会影响到中新社稿件被海外报刊的采用率◆◆■★◆■,并提出不允许将当日新闻稿件上网。此后,中新网发布的主要是新闻稿目,页面内容较简单,其传播作用和对外影响均受限。
社领导很快就批准了我关于建立“中国新闻图片网”的报告◆★■◆◆。这时,我亦将办理退休手续,就提出将刚从日本分社回到福建分社的刘莉生调到北京来负责这项工作★■。因为我在1999年到日本考察时,了解到他在日本已开始在互联网建立网站,具有难得的实践经验。又从华声报社调来黄庆红负责技术设备,还调来编辑胡予芳◆★★■■■,再加上我★■■■★,便成为了创建中新图片网的基本成员。